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纵观中国哲学,包括儒、道、佛三大主流派在内,谁不主张最后都要回到心灵自身呢?正因为如此,中国哲学是主张自我完成、自我实现的。
当然,意还有另一种用法,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见和私心杂念,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我毋固,就是指这种意。虚灵明觉之心可以虚室生白、唯道集虚,它是心灵的自我显现。
体天下之物决不是以万物为对象而认识之,它是在自家心里体会万物之所以为万物者,也就是以心为万物之体。心即天,心即道,心即理,心即太极,唯心无对。禅宗用很多奇特的方法来参悟,就是有意排除日常语言与逻辑思维,用负的方法(冯友兰语)引出直觉。用体用关系解释心,肯定其既有超越层面,又有现实层面,这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。这种境界就在心灵自身之中。
不只是接受某种外在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意志并变成自觉的道德实践。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的哲学,人的哲学不仅要找到人的存在,而且要寻找人的意义和价值,它必须超越有限自我而实现大我或真我。可见,孟子对于情感是多么重视。
这也是宋明儒家经常提起的话题,用朱熹的话说,就是在自家身上着切体验。康德也承认敬重心是同道德理性有关的。人的存在是不是价值的中立?或者如同某些哲学家所说,只是一束无规定的可能性?价值理性是不是纯粹主观的、相对的?这都是当代哲学值得解决的问题。总之,道德理性(即目的理性)不能离情感而存在,离了情感,无所谓道德理性。
由此可见,孟子提倡的理性,是一种目的理性,它是以道德情感为依据的。情感主义严格遵守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的二元立场,它同价值中立论在实质上是相同的。
道家以体道为至乐,道是没有私情的,是绝对普遍的,它是生命存在的最高本体,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源,只有在生命的最深处进行体验,才能与道同体,实现人的本体存在。宋明儒家的本体论哲学,只讲本体与作用、功能的关系而不讲本体与现象的分离,在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清楚。他提出意志自律与意志自由,作为普遍必然的基准或设准,成为道德形上学的命题。这是没有内外界限的万物一体之仁,即天人合一之境(照程颢所说,连合字也不必说)。
同情心虽然在运用到具体对象上面有差别,但又是普遍的,因而获得了善的意义。因为圣人之喜,以物之当喜。情感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要素,其中便有普遍性的理性原则。理学派(即程朱派)虽然建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形上学,但由于他们并没有离开人的存在即情感而谈论所谓理,因此,他们的形上学并不是概念论、理念论或实在论的,就其实质而言,则是道德目的论的。
如果没有本善,便不能向善,因为缺乏内在的潜力、能力,缺乏内在的根据。……同情是道德区别的主要源泉。
五、情感哲学的现代意义 进入近代以后,儒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,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他之所以批评李翱的灭情复性说,原因也在于此。
如果出于善良意志,其行为必定是善的,如果出于相反的意志,其行为必定是恶的。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反对真理和价值、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,反对理性的权威,但他们大都宣称自己是非理性主义者。要做到廓然而大公,物来而顺应,须要观理之事非[18],也就是以情顺理。这实际上就是说,情感之中有理性,理性之中有情感,这就是王阳明的体用一源说。主者,性情皆由一心统率,二者都是主体范畴。这是讲道德情感,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,也是实现道德价值的内在根源。
当他进一步提出可欲之谓善,有诸己之谓信,充实之谓美,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,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时,已是超越了感性自我,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,不仅是可欲之善,而且是神圣美大的宇宙情怀。儒家所说的智,有两方面意义,一是仁义礼智之智,这是属于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范畴的。
由此可见,他所说的无情并不是真无情,而是化解个人情感,使其完全敞开,没有滞碍,没有内外,实现情性合一、情理合一。比如他所说的直躬者就是如此。
悦是情感,但不同于感性之悦,不同于悦刍豢之悦,这是一种精神上或心灵上的愉悦。它认为,哲学只求真,不求好(即善),真对一切人都是一样的,具有客观普遍性,伦理学则是求好而不求真,好则是由人的情感,即兴趣和爱好决定的,而兴趣、爱好则人人各殊,没有客观标准,因而是相对的。
这种好恶之情,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原则。理学家认为,仁是心之本体,但必须通过灵明知觉包括情感活动才能实现。其实,李翱作为新儒学的发端者,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性情不相无,而不是灭情复性说,前者被宋儒所接受,后者则受到朱熹的批评。休谟明确提出,人性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,这两个主要部分就是知性和情感[5],并且肯定二者在人性中具有不同功能与作用。
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。这里既然把仁和知分开来讲,说明二者是有区别的,并不是一回事。
在孔子学说中,孝是为仁之本,但孝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情感(这一点孟子讲得很清楚)。孔子的仁学思想,就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的。
前者属于认识问题,后者属于道德问题。它既不是认知理性,也不是工具理性,即不是把情感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,而是以情感的充分实现为目的。
儒家哲学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的,孔子所提倡的真情实感就是以爱与敬为内容的,孟子则进而提出四端说,把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道德情感作为人性的根源。它虽不是西方哲学所说的自然法则,也是一种自然秩序或自然目的,这一目的正是通过人的情感意向活动表现出来的。他所说的道德理性,就是仁义礼智,又称之为理义(或义理)。道家提倡无情而有情的美学境界,儒家提倡有情而无情的道德境界,禅宗提倡无处无佛的宗教境界,实际上他们都提倡不离情感而超情感的精神境界。
我们可以说,这种情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,具有社会性,但在儒家看来,它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,有进化伦理学的意义。有人说,中国传统哲学缺乏批判精神与超越精神,我看庄子就是一个批判的哲学家,也是一位超越的哲学家。
程颐有性其情之说,他的理性主义观点表现得很明显(这一观点来自王弼)。王阳明说,良知是心之本体,能知是知非,但又说良知是真诚恻怛之心。
[1] 但是中国哲学提倡的,是自我实现的高层心理,而不是弗洛伊德式的深层心理。最后,情感主义伦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价值相对论的,在哲学上则是非价值论的。
1 留言